嘉业堂——近代最后一座私家藏书楼
嘉业堂位于今天浙江湖州南浔镇,南浔镇是中国十大古镇之一,此处风景优美人杰地灵,嘉业堂是如今也是南浔镇旅游打卡必去之地。
嘉业堂楼主为清末人刘承干,生于1881年,卒于新中国成立的1963年,终年83岁。刘氏家族以业丝致富,可以说富甲一方,这也为其后藏书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刘承干真正开始打算藏书时已经30岁(所以立志不在早晚,而在坚持,中医学子更应如此),或许是因为时代的原因吧!清末民国时期国家不安定,战争不断,许多藏书家或其后人迫于生计的原因出卖藏书,而且书价并不高,经济雄厚的刘氏可以说如鱼得水,所以他的藏书在短时间内成几何量增长,藏书最多时多达16万册(一说是20万册),对于私家藏书来说,有如此规模实属不易。
本来藏书的地方是在上海,名“求恕斋”,但因藏书增长的太快,很快就容纳不下了,于是便在故居南浔镇筹建了嘉业堂。
对于嘉业堂之名的来历,大部分记载都说是因为1914年溥仪因刘承干为光绪陵植树故赐“钦若嘉业”四字,所以借此为名,但来新夏先生则认为1913年刘氏就已刊刻了《嘉业堂丛书》,溥仪所题之四字当时仿《尚书》中之“钦若昊天”之句,并参考了《嘉业堂丛书》之名。但无论什么原因吧,嘉业堂三字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藏书是一项美好的事业。
嘉业堂藏书楼有房间80多间,这里除了用于藏书外,还进行刻书,所以刘承干先生也是一位刻书家,按李性忠先生所著之《嘉业藏书楼——二十世纪藏书文代史上的丰碑》一书中记载就有《嘉业堂丛书》57种、《吴兴丛书》65种、《求恕斋丛书》33种、《留余草堂丛书》10种、《嘉业堂金石丛书》5种、单行本14种等等。这里需值得一说的是“宋四史斋”,这个名字是嘉业堂中的一处藏书室,看名字可能会有歧义,其实它指的是四种宋版书,分别是蜀大字本《史记》、大字监本《三国志》、白鹭书院本《汉书》和一经堂本《后汉书》。刘承干为了能让此四部书流传下去,特请当时刻仿宋体最好的刻工陶子麟进行影刻,并请了著名的版本学家叶昌炽先生进行校刊,四部书历时十四年才完成,可见其用心之诚、用心之精。
嘉业堂的藏书特色之一就是藏有明本达2000种之多,第二就是地方志很丰富,按朱士嘉先生编的《中国地方志综录》(1935年版)就有1012部,这还不算,其中还藏有《永乐大典》44册,之前我们图书馆组织了关于《永乐大典》学习的活动,相信大家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了,每一册都可以说是国宝中的国宝,此处竟有44册之多,我想除了张大嘴吧惊讶外,没有别的表情可以表达自己的震撼心情了。
这个世界万物都遵循一个不变的规律,那就是物极必反,走到高峰的下一步就是要走下坡之路了,万物一样,以前说的藏书楼也一样,那嘉业堂也逃不了。
抗战时期刘氏家族中落,有意鬻买此书,而且这些书又被日本人盯上了,而且出了很高的价格,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前车皕宋楼之辙犹在,而后之八千卷楼已为表率,最终会选择哪条路呢?多亏当时郑振铎等文献保护者的软磨硬泡,花了25万元买了1200多种明刊本和36部抄本归中央图书馆藏,这些书后来去了台湾。
最终书虽未被日本人买去,这也算是保住了作为民国以来最后一个私家藏书楼的一些尊严和颜面吧!
但嘉业堂的书还是四分五散了,按后人的记录有的去了台湾,有的去了香港大学,有的去了复旦大学等等,直到解放后剩下的书才划归到了浙江省图书馆,此处必须要说一下,浙江省图书馆的古籍馆就在西湖里,感觉就像大隐隐于市,去西湖千万别忘了去此处打卡。
现在的嘉业堂已成为浙江省图书馆的一个分馆,还属于藏书之地,但好的本子已经去了主馆,虽然如此却能继续藏书并供全后人阅读,楼主刘承干先生之志当以续之。
之前有幸到嘉业堂调研古籍,因正在装修还无法看到书,但也查了一下之前留下的卡片,并免费的流连参观了一下,后又得书一本,也算圆满。
说是免费因为如今的嘉业堂是南浔镇的旅游景点之一,也许在现代的今天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相比其藏书功能对后人更有激励作用吧!
后来才知道南浔本身也是一个藏书之乡,此处还有张钧衡的适园和蒋汝藻的传书堂,两位都是近代的藏书大家,没能去也有些遗憾。但也只能自责了,谁让自己孤陋寡闻了,所以一定要多读书,去一个地方之前一定要做一番细致的工作才行,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