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籍 > 古籍知识 > 正文

走进古籍 遇见中医|藏书楼(十一)

浏览发布时间:2022-05-26

观海堂 邻苏园


上期说到清末四大藏书楼,其中皕宋楼之书全部卖给了日本人,使许多藏书家及文人痛惜不已,甚者怒斥其不孝,此事在藏书界的确影响很大,社会影响也很负面。

其实我觉得也不要过于苛责,书的外流是一直存在的,中国与日本在唐代交流开始到近代一千多年,中国流入日本的书也不在少数,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只是没有像皕宋楼这样整座藏书楼大规模的流入,而影响巨大。另外呢!其实日本的书也在不断的流向中国,我们也在买他们的书,这叫来而不往非礼也。

今天要说的这位藏书家的藏书大部分就是从日本购回来的,他叫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一字鹏云,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今枝城)。

杨守敬先生藏书处有两处,一处是黄州的邻苏园,黄州是当年苏轼的

贬谪之地,其藏书处正邻当年苏轼的东坡雪堂,而且黄州是赤壁故址,苏轼曾作《赤壁赋》,故名邻苏园。另一处在武昌,名观海堂,取《孟子》“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比喻自己藏书丰富,的确丰富,据说有数十万卷之多,多从日本购得,而且其中一部分为医书。

其实去日本访书购书的人很多,如在其之前的黄遵宪,但成果很少,而杨守敬却如此的成功,是为何呢?

有时候不得不说时机很重要,一旦把握住了,就能成就自己,杨守敬把握住了,而且占了天时地利及人和,焉能不成功?

杨守敬科举出身,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但七次会试都名落孙山,在第六次失败后,正好有机会成为驻日使馆的随员,本身好书的他便有机会接触日本书籍,此可谓地利。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日本从唐时就与中国交往,所以从唐代开始就有书籍逐渐流入日本,千年来积少成多,也是蔚为大观。但曾在中国存在过的书,也因为战争等原因,慢慢的就失传了,没有了,但这些书可能就因为流到日本而保存了下来,在日本发现的唐本《伤寒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杨守敬先生所做之事,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要怎么说时机赶的好呢?此时正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西学渐入,汉学不被重视,甚至处在被排斥的地位,所以此时汉籍价格很便宜,有的都论斤上秤的,便宜加上易于购买,此可谓天时。

再者杨守敬在日本结识了一些藏书家,如森立之、岩谷修等人,森立之为日本医家,也是医学藏书家,所以杨守敬所藏之书有一部分为医书也就顺理成章了,并且他从森氏之处得到一本《经籍访古志》,使其在购书过程中目标就更加明确清晰了,此可为人和。

后来驻日使官换成了黎庶昌,黎氏本身就是位藏书家,而且热心于出版事业,此时杨守敬真可谓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呀,反正我能用上的夸讲之词都用上了。

杨守敬虽然历七次会试都失败了,第七次会试的时候都48岁了,但自幼好书,喜金石碑帖之学,对于版本目录更是熟谙,这也是其能访书的基础。

光绪八年(1882)杨守敬与黎庶昌共同编辑刊印了《古逸丛书》,此丛书收书26种200卷,都是国内已绝迹之书,此书初版时用的是日本的皮纸,纸张洁白,墨如黑漆,黑白相映衬,观之赏心悦目。

后为杨守敬把他在日本访书所见所得的各种古籍珍本秘本,整理编辑撰成《日本访书志》一书,此书在上个世纪30年代时,王重民先生曾进行为核补,撰《日本访书志补》,此外杨守敬还编有《观海堂书目》、《邻苏园书目》及《杨氏旧藏书目》等。

说着说着就要说这些书后来的去向了,这也是每一位好书者最关心的事。杨氏去逝后,其家人欲出售这些书,多亏当时的教育总长傅增湘先生(也是一位藏书家)争取到国家拨款,收归了国家。这些书一部分拨给了松坡图书馆(之前说饮冰室的时候提到过,此图书馆由梁启超筹建,松坡指的就是蔡锷),一部分后来去了故宫博物院,解放前大部分被运去了台湾。


上一篇:走进古籍 遇见中医|藏书楼(十二)
下一篇: 走进古籍|藏书楼(六)何谓“善本”?

Copyright © 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地址: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邮编:130117 吉ICP备0500020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