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籍 > 古籍知识 > 正文

走进古籍遇见中医|藏书楼(五)

浏览发布时间:2022-04-12

诂林精舍

——不想当藏书家的出版家不是一个好中医大夫


我们学习中医的都知道,有很多人步入中医殿堂的原因,要么是家人患病,要么是自己患病,今天要说的这位藏书家也是如此。他叫丁福保(1874-1952),本来立志学习算学,甚至自号畴隐(算学古称为算畴之学),曾师从数学家华蘅芳先生,后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但因病辍学,去上海跟从赵元益先生学医,同时在盛宣怀所办之东文学堂学习日语。

1909年时年三十五岁考取了内科医师证书,并有机会作为医学专员去日本考察,回国后于上海创办“中西医研究会”、出版《中西医学报》,开设了医学书局,同时一直在上海行医。所以说,学习中医什么时候也不晚。

可以说是学医成就了这位藏书家、出版家,但相比这两个头衔,医生的标签就弱多了。但我们发现,作为出版家在其撰述、译注及编写的三百多部书中,医书达一百三四十种之多,可见其还是比较侧重于自己的专业方向,而其出版的《丁氏医学丛书》,在1913年德英两国举办的万国卫生赛会上获得了优等奖,这可以说是一个出版家和医学家完美结合的产物。

作为藏书家,丁福保先生被苏精先生收入到《近代藏书三十家》一书中,可见其藏书之富。在藏书上丁先生也是很有性格的一位,这也是我非常钦佩的地方,因为很多藏书家对自己所藏之书都视为珍宝,都是秘而不见的,他却恰恰相反,喜欢把书借人,犹其是借于一些名家,并要求人家写题跋、批语和印钤印。

这里插一个关于秘而不视的经典故事。大藏书家钱曾(之前提到过的述古堂主人,脉望馆的书其曾递藏过)根据自己的藏书写了本《读书敏求记》,但他却不给任何人看,著名学者、大藏书家朱彝尊对此书是饥渴万分呀,但很无奈,看不到,最后想到了一个不是很光彩的办法,邀请钱曾和一批文人吃饭,然后贿赂钱曾的书童把书偷出,连夜派人抄出复本,虽然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但也让人有几分的佩服之情,朱彝尊作不一名书癖,对于自己喜欢的书,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呀。

丁福保对藏书的认识有些像我们之前说的范行准先生,他曾说:“自今以往不蓄财产,勿造新屋,勿置一切精好之物,须将书籍碑帖古泉等散去,空其所有,本无一物来,亦将无一物去。”所以其藏书的过程也是捐书的过程,苏精在《近代藏书三十家》一书中这样评论:“民国以来的藏书家,在身后捐书的很多,但生前即将他们视为第二生命的藏书捐出者并不多见,特别是连元刊本都肯撒手公诸于世,更是凤毛鳞角。”这其中1938年一次捐给震旦大学(关于震旦大学有兴趣可以追寻一下,看它在今天是哪些学校)的就有二万余册的古今刊本,其他地方的捐赠更是数不胜数了。

之所以取名“诂林”,是因为丁福保先生一生酷爱《说文解字》,在他的收藏中是专有这一类的,足有二百多种,在1923-1928的五年间编辑了《说文解字诂林》一书,这两个字是在纪念自己的得意之作,说是得意之作一点也不过分,因为编的过程非常费时费力,而对后来使用者却是省时省力,公认的惠人之作,即使到今天其在学界的影响力依然不减。

除了是一位书癖外,他还是一位泉癖,即喜爱收藏古钱币,编辑出版了《古钱大辞典》及《拾遗》,等书出版了,亦如捐书一样,立即把这精心收藏的二万余枚古钱币全部捐出,真是言行合一,说一不二呀。

真的不得不为丁福保先生的精力而叹服,能专心做好一件事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他却可以三管齐下,并管管生辉。后人在记述他的时候,做为藏书家大名鼎鼎,作为出版家也是鼎鼎大名,而作为医生也是名气在沪。

能说的除了佩服还是佩服呀!作为后学者当共勉之!


上一篇:走进古籍 遇见中医|藏书楼(七)
下一篇: 走进古籍遇见中医|藏书楼(四)

Copyright © 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地址: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邮编:130117 吉ICP备0500020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