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古籍 > 古籍知识 > 正文

走进古籍 遇见中医|藏书楼(七)

浏览发布时间:2022-04-26

七阁四库——说说《四库全书》的命运


说《四库全书》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但要说存放它们的七大阁,则没有几个人能说全,今天说说他们。

俗话说“盛世修典”,在乾隆朝之前的康熙帝已编辑了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本来《永乐大典》能获此殊荣,但今天只存六百多册了),此书初印时为铜活字本,共印了六十四部。到乾隆朝时所修的《四库全书》隶性于丛书性质,据说最初的想法是用《古今图书集成》遗留的铜活字刊印,但当去找这些铜活字时,却已经都被融化而移为他用了,试想这么大的一部丛书,如果重新刊刻,可以说是另起炉灶,那规模将是不可想象的,那怎么办呢?抄,人才还是很多的。

最初抄了四份,分别放紫禁城(现在的故宫)的文渊阁,盛京(现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和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四阁均在北方,称北四阁。后来乾隆皇帝考虑到江南为人才荟萃之地,也得有,就在浙江又选了三处,分别为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

学过历史我们都知道乾隆之后清朝开始加快衰败,嘉庆尚可,从道光开始外侵与内乱便风起云涌,这其中的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破坏力最强。七大阁就是在这种风雨漂泊的环境中无奈的等待着自己的命运,国家不强大,一部书,一片纸都无法安分于书架之内的。

咸丰十年(1860)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则时间短,二则波及面不大,或许这也是北四阁能存三阁的原因吧!而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就不一样的,时间长,波及范围又广,三阁几乎都湮灭于战火之中了。

那就先说南三阁,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首先就因为太平军的原因毁于战火,可以说片纸无存,二阁寿命也最短,只存六十余年,便只能存于我们的记忆之中了。

在杭州西湖的文澜阁也没能逃离恶梦,但相比上述二阁要幸运一些,命运也比较曲折。有人说文澜阁的书今天只剩半部,半部也好呀,能看到这半部已是不易,得要好好感谢我们的藏书家前辈的。他们是丁丙、丁申两兄弟,也就是之前我们提到过的八千卷楼的主人,他们在搜书寻书的过程中,发现了流散出来的文澜阁中的《四库全书》,别提有多高兴了,知道并此阁之书不像其它两阁的书一样片纸不存,便开始搜寻,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已收集了八千余册。两兄弟感觉能收到的也就些了,藏书家的职业病就又来了——补抄,一个藏书家最接受不了的就是所藏之书不全。

两兄弟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至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都相继的进行了补抄和收购原抄本,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抄全,此时已蔚为大观,足有三万七千册之多,也因为补抄的内容近原书的四分之三,所以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与其他几部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北四阁第一个被毁的,也是唯一一个被毁的,就是我们初中学历史时,雨果先生说的两个“强盗”进圆明园的事,此时正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文源阁就在此处,大火据说烧了很久,七十几岁的文源阁就此消失,相比南方消失的两阁,文源阁《四库全书》的影子在日本的《东洋文库》中,还能见到一鳞半爪,是喜呢还是悲呢?有种五味杂陈的感觉。

相比来说文津阁这部《四库全书》就幸运得多了,虽比邻京师,但未受战火的波及,在1915年时移到了京师图书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图书馆。2008年商务印书馆进行了影印出版,我馆有幸购得一部,存于古籍部,而且这其中为了方阅读方便,又把这其中的子部医家类进行了放大,又装订的,实属用心,欢迎过来阅读。

文渊阁深藏故宫之内,保存的也是比较好的,直到九一八事变,为防不测,一九三三年运往上海,后又辗转去了重庆、南京等地,可以说走了大半个中国。近二万册书即便是打包成捆堆在一起也如小山一样,何况后面还跟着飞机大炮随时捣乱,保护这批书的这些人得有多大的意志,才能一路护送,不离不弃。还好书最后存了下来,被运到台湾,这何常不是一个好的归宿呢?八十年代曾进行过缩印,我馆古籍部藏有其中的子部医家类若干册。

远在盛京(今沈阳)故宫的这部文溯阁《四库全书》,远离政治中心和战乱,比较安静的待了一百多年,后来沙俄入侵,对这本书有一定的破坏,不过还好,不是很严重。袁世凯要称帝时此阁的《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都被运往北京,这一待就是十年,直到1925年才被运回了沈阳,这个时候对缺少的书进行了补抄。谁知九一八事后又置于日本统治之下,直到沈阳解放新中国成立,此部书被东北图书馆接收,也就今天的辽宁省图书馆。本以为到此命运就基本定格了,谁知一九六六年因战备需要,为了这部书的安全,又长途跋涉的秘密的运去了兰州,一直到今天。2005年在兰州九州台仿沈阳的文溯阁建成了新的存放之地,这部《四库全书》才算是正式落户甘肃了。

说到这七大阁《四库全书》也就说完了,但《四库全书》的研究还在继续,如今也已经形成了“四库学”,就像“红学”一样。

七部书,如此大的体量,都是抄写,也就只能出现在国力强盛,国家稳定的时代能够完成吧!几百年过去了,今天能够看到三部半,正好是一半,多亏当时抄写了七部,如果像《永乐大典》只有两部,我们今天能否看到全书,真是未知!但也不得说一下,国家的强大文化才能昌盛,而国家持续的强大稳定才是文化能很好传承的前提,七部《四库全书》的命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于《四库全书》修订过程也有一些不同的议论,如收书过程也毁了一些书,抄书的过程中,利用的底本也不是最好的等等,不一而足。但无论如何这个工程是成功的,对文化保存的意义还是很重大的。

最后必须要对《四库全书》在辗转流传、面对毁亡过程中,每一位用生命甚至鲜血保护它们的先辈们,表达最真挚的敬意。


上一篇:走进古籍丨古籍整理(一)
下一篇: 走进古籍遇见中医|藏书楼(五)

Copyright © 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地址: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邮编:130117 吉ICP备05000207号-2